制約保險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什么?2013年能否出現實質性的改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制約保險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即是保險行業形象及公眾對保險業的信任度問題。復旦大學教授徐文虎、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穩等業內學者同樣也將目光聚焦于“理賠難、銷售誤導、制度建設不完善”等事關保險行業形象的問題之上。
消費者:逾七成認同保險價值
從消費者維權熱線開通,到監管層加大懲處力度,自去年初以來,保險業全面啟動了一場著力解決“銷售誤導、理賠難”等焦點問題的治理整頓工作。但業界對銷售誤導行為的改觀并不樂觀。“預計2013年這一問題的改善程度有限。原因在于,這是一個需要通過長期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鄭偉如是稱。
面向消費者的調查顯示,77.89%的受訪者認為保險產品非常有價值,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并且有67.37%的受訪者有計劃在2013年購買保險產品,而認為保險毫無用處的僅占3.16%。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訪人群中,認為保險產品“可有可無”或者“說不清楚”的占比近乎19%。20%的受訪者2013年并無保險產品的購買計劃,這就意味著,有關保險產品之功能、作用等相關知識的普及宣介,依然任重道遠。
對于保險產品的功能作用,受訪消費者的側重點依次為疾病保障(35.71%)、意外保障(29.41%)、養老保障(18.07%)、理財功能(7.56%)、教育功能(5.88%)和避稅避債功能(3.36%)。不難看出,保障性能是消費者對于保險產品的明確定位和最主要的消費動機。
在購買渠道上,個險營銷員渠道仍然是消費者的首選渠道。61.05%的受訪消費者表示將通過保險公司營銷員渠道購買保險,通過保險代理公司和中介公司營銷員購買的達13.69%,通過網絡平臺購買的為9.47%,通過電銷渠道購買的為3.16%,去銀行柜面購買的比例最小,僅為2.11%。
在調查過程中,消費者普遍認為保險公司急需改善的首要問題是銷售誤導行為,占比達25.26%;18.95%的受訪者認為保險產品價格偏貴,16.84%的受訪者認為理賠難,15.79%的受訪者認為條款復雜難以看懂,14.74%的受訪者則認為售后服務較差。
營銷員:近九成支持營銷體制改革
針對保險消費者最反感的銷售誤導行為,人們往往將該現象歸結于營銷員素質不高以及現行營銷員管理體制弊端等深層次原因。此次面向營銷員的調查顯示,87.70%的受訪營銷員明確表示支持營銷員體制改革,僅有6.59%表示“不支持”此項改革。
“保險業一度瘋狂的營銷盛宴正日益冷卻,真正到了拼服務、拼品質、拼價值的時代。”來自專家學者的意見認為,2013年應當在營銷體制改革上出現“真動作”,希望監管機關和市場經營主體力推營銷體制改革,比如為代理人減稅、推行產銷分離和專業化分工等。
與營銷體制改革“前路漫漫”的預期相比,對于2013年的展業成績和銷售量,45.19%的受訪營銷員表示“非常擔心”和“沒有信心”,相比之下,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合計占34.8%。調查中,明確表示堅守保險銷售行業的占半數以上,達50.17%;9.81%的受訪營銷員明確表示不再堅守這一角色。
與受訪消費者的反饋相呼應,44.22%的受訪營銷員表示,展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行業形象有待提高”,其他困難依次為消費者保險意識不強、保險產品競爭力較差、市場競爭太過激烈、宏觀經濟不容樂觀、專業水平有待提高等。
“顯然,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大約需要3至5年的時間進行調整。”南開大學教授朱銘來如是預期。諸多學者認為,在保險營銷體制改革進程中,涉及的利益群體人數眾多,險企背負的改革成本過高,寄希望國家出臺一系列相應的扶持政策,以切實推進改革,真正發揮商業保險對經濟社會的積極作用。
知情權:欲自救唯有產品突破
“從目前的舉措看,光遏制銷售誤導,沒有系統地引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相當于‘只治病、不調理’,無法讓行業地位和社會認可度獲得提升。”大童保險經紀公司、大童網副總經理宋誠建議,行業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應多在保險基本理念和消費者教育上做努力,豐富宣傳方式,培養社會公眾對保險產品的正確理解和基本認知,如保險的基礎保障功能等,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受訪營銷員賣得最多的產品是分紅險、萬能險等包含理財功能的產品,占比達35.73%;其余依次為健康險產品(23.91%)、定期壽險和意外險等純保障類產品(15.51%)、教育金類產品(12.96%)和養老保險產品(9.23%)。
顯然,保障類產品是2012年的銷售主體。這與業界近年來的呼聲相輔相成——要克服行業痼疾唯有產品突破,真正回歸保障,保障功能更全,逐步提升這一功能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程度。相應地,如何向公眾正確地宣介保障類、理財型產品的功能與特性成為當務之急。
根據此次調查,消費者2013年看好的保險產品依次是健康險(80.00%)、養老險(46.67%)、車險(40.00%)、意外險(33.33%)、財產險(不含車險,23.33%)、投資型險種(23.33%)和壽險(10.00%)。
對外經貿大學博士后王東(微博)認為:“目前行業存在的根本問題是保險產品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了錯位,保障型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投保人的需求,這一問題會有改善的空間,但短期內的改善幅度不大。”
“要實現產品創新,進一步滿足消費者需求,希望保監會出臺費率市場化改革的相關政策,同時對互聯網保險發展給予支持,包括出臺政策法規、推進行業標準化建設和鼓勵互聯網產品創新等。”大童保險經紀公司、大童網總經理張燾告訴記者。